近9年是1850年有全球气候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9年,多地的强降雨似乎已经成了常态,湖南、江西、贵州等超80个国家级气象站累计雨量打破同期最高纪录,接连不断的强降雨导致南方多地发生洪涝灾害,放大至全球范围,巴西、德国也都遭遇了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究其原因,一是全球变暖,二是全球气候的周期性演变,极端气候逐步常态化,这也就导致了雨水管网与强降雨天气的主要矛盾从低冗余常备排水演进成高冗余应急排水。
强降雨的危害
许多城市都曾由于排水能力不足导致积水,造成危害人民群众财产甚至生命安全的事故。
例:2024年7月5日,河南安阳突降暴雨,内黄县一幼儿园内73名学生和20名老师因暴雨积水被困,消防员利用橡皮艇往返3次,才将被困师生全部转移;2023年9月7日,深圳市龙岗、盐田、罗湖等区出现了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盐田区正坑站3小时累积雨量达235毫米,部分地段出现内涝积水……虽然城市雨水系统已经趋于完善,但一次次的内涝积水都在证明,当前首要的目标是提升排水能力,其中比较重要的“硬功夫”就是雨水管网的新增建设和升级改造。
解决方案
为应对“天时有变”的气候危机,我国正在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时期“开源节流”,“开源”即为源头治理——也就是共同减少碳排放,而“节流”则是提高应对气候危机的抗风险能力,包括设定预案、组织人力、加大投资、增加建设、设备增产和研发等方方面面。
雨水管道至关重要
今年我国提出将每年改造10万公里以上的地下管线,其中就包括愈发重要的雨水管线。为此,各地纷纷拿出实质性举措,江苏常州已形成对2300多公里市政雨、污水管道管理,无锡则进行了积水点改造工程,既增设了雨水排放总管,又对排水管的管径进行拓宽,原本直径为300毫米的老旧水管更换为直径600毫米的新材料水管、原本直径800毫米的排水管现在更换成直径1.5米至2米左右的大水管……各地提高汛期抗风险能力的举措中都少不了雨水管网的身影,而作为雨水管网的基础,雨水管道的发展则至关重要。
雨水管道提升
新华社2024年2月16日电,住建部表示,未来,我国将每年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线,在该政策引导下 ,围绕着高冗余应急排水这一需求,雨水管道亟需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维的全流程突破,实现设计智能化、施工装配化、运维数字化的目标。为达到这三个目标,需要雨水管道有如下三点提升:
改造方面
提高冗余必须扩大管径,无锡市已经进行了系统的扩容工程,同时还增设了雨水排放总管,而另一方面,管材也需要同步提升,这需要设计部门结合辅助造价工具进行更经济的设计。当前正在逐步替换传统管材,有的城市采用塑料管,可以有效降低安装难度,但难以解决老化问题,有的城市采用混凝土管,虽然较为耐用,但密封性较差,虽然在替代管材的选取上还存在争议,但这并不会影响当前提升改造效果的目标,所以终究不可踌躇不前,重要的是从速替换落后管材。
如常州市,当前DN600以上的市政雨水管管材就采用了钢筋混凝土,保证干管排水能力相对稳定。
维保方面
传统的人工巡线检修已经不再适应当前需求,提高抗风险能力需要提升维保效率,因此,可以考虑在建设过程中采用装配式管架,减少损坏几率,同时融合无人机技术进行免开挖检修。装配式管架技术则在雄安新区综合管廊工程中开始应用。相信未来通过市场化运营会更加普遍地应用在各种市政工程中。
在重庆市,机器人巡线检修也已经开始应用,机器人在管道内用一种新的型材对管壁进行缠绕,从而达到在不开挖的前提下修复管道的目的,同样的,管道清淤也可以采用机器人进行作业。
管理方面
数字化升级势在必行,通过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将雨水管道纳入城市生命线数据底座,对管网进行精细化管理,“一张图”统筹管理,使管道运维如臂使指。
如温州市“智慧排水”平台已实现市区8500余公里排水管网、119座泵站、12座污水处理厂数据全覆盖,同时实现了管网实时状态、历史状态和报警状态等监测信息的展示和分析 ;而常州市则将179个管网液位计、57个泵站监测、9个雨量计的实时监测数据接入智慧排水系统,实现管网智能预警预报机制。
总而言之,在应对气候危机的大环境下,雨水管网要担负起高冗余应急排水的重任,所以作为“城市静脉”的雨水管道至关重要,只要做好设计智能化、施工装配化、运维数字化这三点文章,做好改造、维保、管理的技术升级,练好“硬功夫”,相信雨水管道将会成为应急处突的中流砥柱,应对危机任重道远,雨水管道未来可期。